当前位置:首页>AI智能体 >

智能驾驶黄金赛道爆发!这三大上市公司或成最大受益者

发布时间:2025-05-08源自: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作者:融质科技编辑部

当L3级自动驾驶准入政策落地,当激光雷达价格下探至千元级,当城市NOA(自动辅助导航驾驶)覆盖范围突破百万公里——智能驾驶正从“概念验证期”加速迈入“规模商用期”。这场由技术迭代、政策松绑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的产业革命,不仅重塑着出行生态,更让产业链上的核心玩家迎来价值重估窗口。究竟哪些上市公司能在智能驾驶浪潮中“分得最大蛋糕”?本文将从技术壁垒、市场份额与商业化落地能力三大维度,拆解最受益的三大标的。

一、激光雷达“隐形冠军”:禾赛科技——感知层的“卡脖子”破局者

智能驾驶的核心是“看得清、分得准、反应快”,而激光雷达作为高精度感知的“眼睛”,是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刚需硬件。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,2023年国内新车前装标配激光雷达数量突破50万台,同比增长超300%,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将突破200万台。在这场“感知军备竞赛”中,禾赛科技凭借芯片化、车规级、低成本三大优势,成为全球车企的首选供应商。

技术层面,禾赛自主研发的“半固态+转镜”方案,通过将128线激光雷达的发射接收模块集成到芯片级,大幅降低了体积与功耗;车规认证上,其产品已通过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,并在-40℃至85℃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;成本控制方面,2023年推出的AT128激光雷达单价已下探至1000美元以内,较2020年的3万美元下降97%。目前,禾赛科技已与理想、小鹏、集度、路特斯等20余家车企达成定点合作,2023年全球市场份额超50%,稳居激光雷达领域“一哥”位置。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,其作为感知层核心供应商的稀缺性将进一步凸显。

二、车规级芯片“大脑担当”:地平线——国产替代的“算力底座”

如果说激光雷达是智能驾驶的“眼睛”,那么自动驾驶芯片就是“大脑”。当前,L3级自动驾驶所需算力已从L2的10TOPS提升至200TOPS以上,2025年L4级需求更将突破1000TOPS。此前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长期被英伟达、Mobileye垄断,国产替代迫在眉睫。地平线凭借“征程”系列芯片,成功打破这一局面。

地平线的核心优势在于“定制化+生态协同”:一方面,其征程6芯片采用7nm制程,算力达200TOPS,支持多传感器融合与城市场景复杂决策,性能对标英伟达Orin;另一方面,通过“芯片+算法+工具链”的全栈方案,为车企提供“开箱即用”的开发支持,降低了智能驾驶的研发门槛。截至2023年底,地平线已与比亚迪、一汽、长城等14家车企达成合作,累计出货量超400万片,成为国内市占率第一的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厂商。随着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》明确“2025年国产芯片搭载率不低于30%”的目标,地平线有望在国产替代浪潮中持续受益。

三、全栈自研“整车标杆”:小鹏汽车——从硬件到软件的“闭环赢家”

智能驾驶的终极竞争,是“硬件-算法-数据”的闭环能力。在这一维度,小鹏汽车凭借“全栈自研+场景定义”策略,构建了差异化壁垒。不同于“采购硬件+外包算法”的模式,小鹏坚持自研感知算法、决策规划与控制执行系统,数据闭环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30%以上。

以城市NOA为例,小鹏G6的城市NGP(导航辅助驾驶)已覆盖全国110城,通过“用户驾驶-数据回传-算法优化”的迭代机制,其复杂路口通过率从2022年的85%提升至2023年的97%。硬件层面,小鹏G9搭载的XNGP系统配备双Orin-X芯片(508TOPS算力)、12颗摄像头、5颗毫米波雷达与2颗激光雷达,硬件冗余度领先同级车型。更关键的是,小鹏通过“软件订阅制”(如XNGP年度订阅价1.2万元)打开了“硬件+软件”的双重盈利空间。2023年财报显示,其智能驾驶软件收入占比已达15%,成为国内首个实现高阶智驾软件规模化变现的车企。随着L3级政策落地,其全栈自研的技术积累将转化为市场份额的加速提升。

智能驾驶的“黄金十年”已经开启,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乘势而起。真正受益的,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、深度绑定产业链、具备商业化落地能力的上市公司。无论是感知层的禾赛科技、计算层的地平线,还是整车端的小鹏汽车,它们的共性在于:以技术为矛突破行业瓶颈,以生态为盾构建竞争壁垒。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从10%向30%跨越,这些“链主型”企业的价值,或将迎来指数级重估。

欢迎分享转载→ https://shrzkj.com.cn/aiagent/1974.html

Copyright © 2025 融质(上海)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沪ICP备2024065424号-2XML地图